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第一週



Chapter 1

「有吸引力的東西比較好用」讓我想到在選購不熟悉的產品時,總會先以外表亮麗或質感細緻的產品作為優先選擇。

就像書中所描述的「本能層次」反應相同,正面情感使得我對這類產品優先產生安全、可信任或品質優良等情感錯覺,但事實上沒有使用經驗的人,不會清楚產品品質如何。而這些情感錯覺也擾亂「反思層次」的判斷,導至發生錯誤的「行為層次」舉動,購買到不符合我需求的產品。

慶幸的是,人能由經驗的累積,使「反思層次」不斷演化,修正「本能層次」和「反思層次」所產生的衝突,做出正確的「行為層次」舉動,讓人變得更加成熟。

而情感設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前人分析三種層次交互後,產生出的情感反應,將此經驗整理成知識,幫助設計者了解設計時所需擷取的創作元素,應用於作品之中。


Chapter 2

本章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為「反思層次」解說,它區分出人格特質,使人獨一無二。

「反思層次」凌駕於其他層次之上,卻又最容易隨外部環境變化而改變,讓人擁有不同經歷。經歷會使人對產品有不同觀點,如同東方人情感較為保守,就比較無法接受露骨的產品或藝術,讓這類創作很難在亞洲發展,而且也會影響設計者的創作能力,例如重慶的性公園就是缺少知識深度的創作而變成庸俗品

「情感的多重面貌與設計」的解說,表示"無法設計出每個人都滿意的作品",但可以掌握特色或風格來吸引人。然而設計同時也不能一昧迎合他人,因為作品本身需要展現出設計者的創造力和洞察力,才能令作品之間有所差異,使作品變成品牌而非庸俗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