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與反思
近幾年來普遍影響著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消費,在每個人的經驗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而每一個層次和其他層次一樣重要,斷對設計師來說,觸及每個不同層次都有不同的途徑。
當重點得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滿足時,金錢的支出只是在考量的一部分,購買商品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同時滿足人們的感性層面。例如書中提到的瓶裝水,瓶子的特別、講究美感並且色彩繽紛,會讓人們留下空瓶子來裝水、收藏等等諸如此類的,這證明了產品的成功仰賴包裝,已超過它原本的功能和目的,這裡頭也參雜了情感的反思層次,人們會因為瓶子的特別或是有購買時的特殊情景不同的地點而覺得具有收藏價值。如同第2章節提到的,回憶可以激起強烈、持久的感情。
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與反思分析:
(1)本能層次:吸引力是一種本能層次的現象,完全是對物體外表的反應。本能層次的設計關係到產品最初產生的影響,包括產品的外形、觸感和聲音,本層次對於文化差異、時尚趨勢和潮流演變是相當敏感的。
(2)行為層次:是與產品的使用和產品給人的體驗有關係,但是體驗本身包含了很多面貌,如功能、成效和可用性;行為的設計全都和使用有關,外觀不那麼重要,基本原則不重要,但校卻很重要。好的行為設計和四項要素:功能性、理解性、易用性和身體的感覺。
(3)反思層次:注重的是訊息、文化及產品或產品效用的意義;對某人來說反思的設計與物件的意義或說與某物件引起的回憶有關,但另外一個人來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事,而是與自我形象和產品傳遞給其他人的訊息有關。
反思設計的本質:討論產品是否符合每個人的需求是無意義的,因為一切的決定權都在使用者的心中。
美是來自於反思層次,它超越了外表,它是來自於有意識的反思和體驗,同時受到知識、學習和文化的影響,外表不吸引人的物品也可以帶給人愉悅(如:不和諧的音樂、醜陋的藝術品)
反思的設計是意識和最高層級的感覺、情緒和認知才會存在,只有在這裡才能體會到思維和情緒二者所有的影響力;反思層次也最容易隨著文化、經驗、教育和個別差異的變化而改變。
(名詞解釋)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位於廣場最大的一家銀行信貸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本案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所有的被害者在事後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多加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從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據心理學者的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