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成為碩士後的第一場講座,演講者是張岑瑤助理教授,手中拿著還沒讀完的論文忐忑不安,張老師深怕我們對於太深的議題尚無法吸收而前半部稍微淺談了下做研究的生涯,也因此讓我感到稍稍安心了些,研究生生涯的第四週,對於目標、方向、領域、方法仍然是朦朦朧朧存於虛無飄渺中,聽了張老師研究的過程…不管是過程的甘苦談或者是分析與研究的想法,都覺得是十分寶貴的經驗,短短的兩年要體驗的事情太多,是否能夠達到自我的期許尚不得而知,但是只有打起精神向前進!
張老師的研究論文"EMOTIONAL PROBES"
AS A USER-CENTRED ETHODOLOGY FOR DESIGNING EMOTIONALLY-ENGAGED WEB INTERACTION,主要探索對於網站設計的美學與實用性間的平衡以增強使用者的體驗,透過”EPs”設計一套流程藉此創造一個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橋樑,透過了幾項辦法,(1)研究執行前後的會面訪談,必須要尊重參予的受測者,在執行前的會談中的過程讓使用者了解整個研究過程並且觀察使用者心智寫下需要注意的筆記重點,而在執行後的會談中,務必使使用者毫無保留的詳細描述研究過程和遇到的問題,(2)日記觀察法,藉由觀察使用者在受測期間的筆記紀錄了解受測者的想法與感受以達到深入了解,(3)創意繪圖思考法,並非所有情緒與感覺都能夠用文字輕易描述,而此時透過圖像來描述使用者情感心智還有想法能夠得到在訪談與日記中無法得到的資訊,(4)放聲思考法,使用者在操作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步驟透過『心到、口到』來了解使用者如何操作使用與原因也確保使用者於研究的過程中操作的正確,(5)情緒板製作,透過文字、字型、配色、圖像、影音的搜集於一張圖表上,分析圖表找出共同性與了解使用者心智思考藉此找出使用者的喜好與習慣,藉由以上五種方法獲得的資料,配合三角理論交叉比對,從中去除掉雜訊並且尋找出介於功能性與美學設計和介面設計之間的關連性,藉由獲得的資訊提供設計師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了解使用者本身的期望與需求,也創造出一套新的情感探測工具以利設計師與使用者使用。
設計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找不到的功能等於沒有功能,忽視掉「空有華麗外表卻毫無功用性的設計產品」,一昧追求著外在表像是現今不少設計師的盲點;也總是有人在想著如何讓設計的用品的功能性更強,卻忘記了縱使功能在好用,如果使用者找不到這功能…那是否就等同沒有這項功能的存在?縱使功能在強大,如果使用者不能良好的操作這個介面…那是否也等同沒有這個功能的存在?在外觀美學與使用功能性與介面設計上獲得一個完善的平衡點,將會使設計出來的產品更得使用者的青睞,因此深入了解存在於無形中的情感價值與使用者的情緒反應將會是設計師們共同需要努力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