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第二週


設計三層次的每一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在形成你的經驗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每一層次都和其他層次一樣重要,但對於設計師來說,觸及每一個不同層次都有不同的途徑。

第三章「設計的三個層次」中最容易分辨和解讀的就是「行為設計」,它不在乎外觀與基本原則,只針對「效能」而設計。良好的行為設計應該是以「人」為中心,為了理解和滿足真正使用產品的人的需求而設計。

本能的設計就是順應自然法則和直接的情感衝擊有關,它是先於意識、先於思維的,這是外觀發揮影響的層次,也是形成第一印象之處。而反思設計,不僅僅是注重訊息、文化及產品或產品效用的意義,也和自我形象和產品傳遞給其他人的訊息有關。也只有在反思層次上,意識和最高層級的感覺、情緒和認知才會存在。我想,對於設計師而言,「本能設計」與「反思設計」之間的連結叫做:「矛盾」。因為,設計師總是試圖去克服直接的本能吸引力啊!

書中提到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吸引力是一種本能層次的現象─完全是對物體外表的反應,而美則是來自於反思,超越了外表,它是來自於有意識的反思和體驗,同時受到知識、學習和文化的影響。」而作者在反思設計小節的結尾中也提及一句話:「一旦反思系統無法作用,吸引力也就不復存在了。」這讓我非常的困惑,因為既然吸引力歸屬於本能層次,為什麼又受到反思層次的牽制呢? 我想是因為,對於使用者而言,在「本能設計」和「反思設計」之中夾雜了「後天學習」或「體驗」吧! 因為有了情感及體驗,才造就了產品的多樣性及面貌。

結論:
關於產品設計,無論偏向本能、行為或反思,對部分的人而言都不是一個好的產品設計。可是,產品設計卻又無法面面俱到,因此如何針對特定的族群和設計層次設計產品,是每個設計師在設計之前必須細心琢磨的核心環節。產品設計不僅在考驗設計師的智慧,同時也在替設計師和使用者做側寫分析。因為產品能否和使用者產生情感上的連結是決定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