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講座三】大腦的認知與情緒


腦部與情緒

腦部是在大腦皮質掌管思考,主要是負責邏輯推理、思考、分析的功能,而腦部的情緒總管則是在杏仁核。研究中發現,負責邏輯思考的大腦皮質如果未做出反應,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就形成人的本能反應(例如:遇到危險時會害怕、考試會想作弊?)。杏仁核接收訊息的路徑有種:(1)訊息直接傳到杏仁核,立刻啟動身體反應;(2)訊息傳到皮質後,再傳到杏仁核。

最原始的情緒反應、情緒衝動或失控的行為是因為訊息直接到杏仁核就做出反應,然而絕大多數的感覺訊息,都會先傳送到皮質進行理解、分析,才做出反應。從視丘到皮質的訊息,皮質會加以篩選,以防止不當的反應。大腦情緒的理性與感性運作:

1. 杏仁核在大腦皮質尚未做出抉擇之前,先一步作出反應,這是生物界現象。

2. 如果造成腦皮質為情緒效勞,那就有危險。

3. 人類的進化歷程,教育功能,在於增加兩者之間微妙的平衡與有效控制。

4. 越是調和的好,生命就越有智慧,回應環境挑戰的能力也越好。

5. 教育工作應將兩者的協調,列為重要的教導項目。

6. 人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能受到情緒影響殊大。

情緒研究

「情緒」這個名詞在不同領域代表不同的意義,普遍被用來稱在特定情境下所產生的正負向感受(正面情緒包括愉快、滿足、樂觀、興奮、自信、平靜、喜悅、親情、愛情等;負面情緒包括生氣、憤怒、仇恨、不高興、嫉妒、恐懼、悲傷、憂慮、不安、壓抑、迷惘、不滿、憎恨、厭惡等)。達爾文演化論主張情緒是具有進化性的,有利於物種生存的情緒反應才被保留,因此目前我們所擁有的情緒反應,均是經過選擇的(例如:敵人的出現,引發我們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心跳與血壓上昇,皮質醇分泌增加,使身體準備打或逃的反應)

情緒在與人相處,社會生存,甚至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離苦得樂是生物的基本行為動機,也是人類的基本心理建構和築夢。現代社會,由於充滿競爭和物質欲求的提升,導致不安,焦慮,恐懼等的壓力反應。情緒研究給我們最重要的提示可能是,在我們瞭解大腦的情緒運作後,我們能適當地處理我們的情緒,即我們自己能做情緒的主人。

關於情緒的研究,早在哲學家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經提出理性主義的情緒觀點為始,並主張情緒與理性的二元對立理論。情緒是由外部環境刺激產生的生理狀況,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有主導、支配的重要地位。

情緒的理論可分為:「基本情緒論」和「情緒維度論」二種(Reich, Zautra & Potter, 2001)。但許多研究發現,「基本情緒論」提出的單獨存在的觀點,並無法完全貼切解釋人類的情緒反應。因此,諸多學者開始支持「情緒維度論」,他們認為情緒是具有程度性的,透過多維度(multidimensional)的描述將情緒發生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等,劃分為不同的情緒狀態(陝西師範大學,2005)。針對維度提出的情緒維度理論:Russell & Pratt1980)對情緒反應提出激發及愉悅兩個維度所組成的環狀模型圖(右圖)。任何的情緒反應都經由激發及愉悅的兩種向度來組合解釋之。愉悅度又可分為愉悅和不愉悅;激發(強度)又可分為不激發(低強度)和激發(高強度)。

情緒辨識

隨著網際與資訊科技融入日常生活,人機介面的研究項目已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指標應用。情意計算技術就是探討如何感知情緒、建立適當的情緒模型、並將情緒適切地以各種方式表達或在網路上傳遞的一個新興學術領域。情意計算即是建構在感測現象發生的時候,追蹤其產生的資訊以進行編碼,用以補足情緒的非語言表達的不足,定義人或電腦溝通的媒介方式。

情意計算技術目前較常見的探測情緒方法:(1)臉部辨識編碼、(2)生理狀態偵測(如腦波儀)。後者所得到的資訊較為客觀且錯誤率較臉部辨識低,但要得知使用者的生理狀態,首要的工作即是接觸使用者以偵測狀態,由於偵測採用可戴式設備仍然沒有臉部追蹤來的靈活,因此普遍運用臉部追蹤編碼進行情緒研究。 

(1)  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Ekman & Friesen1978 年所發展出來的,對於人臉部表情的一套標準化的描述方式。臉部動作編碼系統藉由錄影帶或是連續影像很精確的辨認人類臉部表情。Ekman 根據人臉肌肉上的分布共定義了44 基本動作單元,描述人臉所有可能發生基本動作的單位集合。

 
(2)  腦波儀(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以非侵入式且便利的擷取使用者之腦波訊號,因此情緒腦波資料庫可提供於情意計算之人機介面。腦波訊號訊號代表人類大腦的直接活動狀況,也就是大腦的皮質層的電位變化可以被紀錄起來,因此依據頻率的頻帶分佈位置可以將 EEG分成主要的四個成分:delta (0-4 Hz)theta (4-8 Hz)alpha (8-13 Hz) beta (13-30 Hz),然而真正能反映情緒的還是要整合大腦皮質層的反應。

         情緒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代表著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而在設計中通常講求以「人」為本設計的模式,因此設計者深入瞭解情緒的研究,並將情緒整合成設計因素帶入設計之中,能夠幫助設計者掌握人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