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隨著叢林到平原的地形轉化,我們的雙眼由兩側逐漸移往中央,臉孔趨於扁平前視,使我們逐漸演化為擁有立體視覺的動物。這些發展使得臉孔成為人際互動中最常被使用的視覺影像,也是人類社群互動中最精緻流暢的肢體語言。
人類有七種表情是全世界共通的,包含自然、開心、難過、生氣、厭惡、害怕、驚訝…等。許富淞學長採用327張西方人照片做為樣本,並根據臉部表情、特徵、距離來做為AU編碼。不過嘗試過後,發現偵測率還是無法達到很高的正確率,或許是燈光、背景使攝影機傳輸的影像,無法準確區別、辨識臉部特徵。
但我相信臉部情緒辨識這項技術對於我們人類生活而言,都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例如:如果為了使機器人更加的人性化,就勢必要發展出「機器的情感」。「未來的機器人將需要情感,就和人類需要情感一樣;人類的情感系統在逃生、社會互動和合作及學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唐‧諾曼在情感@設計一書提到。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是一個機器人「系統意象」的一部分,幫助人類對其互動的機器人操作有更好概念模型。因為這樣非語言的回饋,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去向機器人下達指令,也突破了許多的限制。例如:肢體障礙者,可透過其臉部表情來做為下達指令的方法之一。
臉部情緒辨識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在科技上的運用,同時也可以運用在醫學上。例如:自閉症候群者對於他人臉部表情的辨識訓練、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在臉部情緒辨識之如何彌補缺損型態,再再都是臉部情緒辨識系統所可以被應用的課題。
另一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Rosealind Picard和Eerik Vesterinen,曾經談論過機器人是否應該擁有情感。有人認為如果機器人能擁有情感又能表達情感,這樣會更利於我們和他們溝通。因為人類總是傾向把東西擬人化,並把人類的情緒和信念投影到任何物品上。另一方面我們也總是會怪罪於沒有生命的物品,不夠靈敏的了解我們到底需要它們做什麼。但也有人認為這樣除了會取代掉許多人力,造成失業率,且會改變我們人類現有的地位,甚至會造成社會道德混亂。例如:AI人工智慧這部電影裡,大衛是個機器人,替代小孩,讓無小孩的父母感受到天倫之樂。雖然是被「愛」這個字前提下所製造出,但他還是無可避免的讓所愛的人陷入危險之中,甚至被其拋棄。水亦可載舟,也可覆舟,就像一把雙面劍,總是結合了潛在的益處和缺現,這是所有科技都具有的特點。而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複雜的任務,要如何建構它們,如何使他們彼此間進行互動,以即使他們和人類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