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岑瑤博士所撰寫的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情緒探測的新的實驗方法,即是透過web介面了解用戶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結合了情感、直覺藝術、設計和可用性,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需要不同情緒對應的獨特主觀意識。設計在情緒探測的議題上是為了生活提供一個服務的工具,所有的設計都和當時的環境有關。情緒探測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問卷法和實驗法等等。調查者必須先設定族群,接著透過4D(Discover, Define, Develop and Deliver)的探測過程來決定採用何種研究方法、研究範圍、主題等等進而融入其文化和生活以獲得其研究結果。關於情緒探測的資料收集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的都有其益處。
Project map
質性研究是描述文化的工作,是一種在社會科學(探討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之學問)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最大的不同為:質性研究著重在發現問題,而量化研究則著重在驗證。質性研究通常專注於更小但更集中的樣本,產生關於特定研究個案的資訊或知識並注重參與者的觀點。在質性研究中,民族誌研究成為社會研究的一種普遍的途徑,它被許多學科或應用領域所採用,如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地理學、組織研究、教育研究與文化研究等。民族誌著重於整體族群,而非個人。其中快速民族誌通常會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而量化研究相信「社會世界」與「物理世界」一樣,具有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可以被測量且不會因為研究者的主觀認知或意義了解而改變其樣態和面貌。不論是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都是期望能了解社會現象,並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加以解釋。觀察,是人類感知世界、認知事物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參與觀察法本身並不是一種研究方法,它指的是長時間且密集的田野調查,調查者運用各種資料收集來了解調查族群及其生活方式。參與研究者無法控制研究中的所有要素而是必須仰賴該族群的善意,並且該族群必須默默同意「順其自然」,因此,研究者必須降低調查者的侵略(入)性且需要符合「自然存在的條件」才能得到一個較為主觀的結果。而若要採用深度訪談法則是必須要先了解調查對象所使用的語言且須經過多次數及長時間的接觸才可得之。此研究方法是一種社會互動過程,訪問資料即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無論研究者採用何種研究方法,關於情緒探測最主要的目的即是:更了解人及其個人行為、族群文化及生活方式。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階段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及調查對象,我們可以得知不同的族群所表現出的具有創造力的活動、情感、思想和生活美學。所有的情緒探測研究都是為了讓人類生活的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