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國際工作坊-短暫收聽


  老實說我以前都不知道工作坊是什麼東西,就跟我資工系第一次做平面海報還輸出的興奮心情是一樣的,而因為這次工作坊的時間只有一天,所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老師想在一天之內教我們很多東西。這次我選擇的是「短暫收聽」,授課的老師名字是Patrick McGinley,一位美國出生的聲音表演藝術家,上課當然是全英文授課,旁邊有一個台大畢業的翻譯,讓我感到非常的新鮮,因為以前都沒有這樣上過課。

  老師對聲音的敏感從一開始就感覺到了,他感覺到教室有很多雜噪的聲音,就開始把冷氣給關掉,最後好像只剩下總電源開關的聲音,然後我們就開始圍成一個圈圈自我介紹,包括你為什麼選這堂課的原因,當然有些人都用英文跟老師說話我就覺得自己對英文還是要努力加強才是,在經過一輪自我介紹之後,老師就讓我們聽他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的錄音的聲音,並讓我們閉上眼睛聽這些聲音,在不知道多久的一段時間裡,我聽到了一些海浪聲音,還有水滴的聲音,可是有些聲音並不是那麼好辨識,當然有些聲音讓我感到不舒服,或許是太大聲、或許是頻率太高,很難想像到是我們生活上可能會聽到的聲音。聲音播完後,老師就問我們經過了多少時間,幾乎一半的人都覺得時間過了20分鐘左右,可是事實上時間只過了15分鐘,在閉起眼睛的時候真的感覺時間流逝比較快,而且閉起眼睛的時候,聽覺會變得特別靈敏,聲音中一些細微的變化都會感覺出差異。

  再來就是老師叫我們倆倆一組,一人閉上眼睛給另外一個人給帶領著,感受我們校園的聲音,不只是操場大家在玩的聲音,也會聽到一些機器在運作的聲音,腦中可能就會出現畫面,也會依照你的走路來想說你大概會在哪裡,在關閉視覺中,我感覺到聽覺還有觸覺的靈敏,甚至也能感受到風的律動。

  後來我們就到頂樓去找東西去製造聲音,透過不同東西所製造的聲響也會不同,老師在那時還讓我們聽鐵網上的管子聲音,他使用了蜂鳴片貼在管子上,而耳機上我們所聽到的是管子內所傳遞的細微聲音,在耳機中都能明顯的聽到,有人去敲打管子都會造成很大的聲響,甚至有人對著管子輕聲講話,在耳機上都能聽得一清二楚,讓我想到小時候玩的紙杯傳聲筒,聲音透過固體的媒介比在空氣中傳遞還要快,而且中空的物體越大,所吸收的聲音範圍就更廣。

  在這個工作坊中,雖然不像其他組的人能創造出東西,可是老師給我們的體驗是很特別的,不管是蜂鳴片聽聲音還是敲打聲音甚至是踩木板的聲音,這都是我們坐在電腦前所感受不到的,這堂課讓我感到非常的放鬆,好像在遊戲中學習一樣,讓我學習到其實我們生活周邊的聲音靜下來聽會感受到原本聽不到的細微聲響。

PlayAround工作坊-短暫收聽


這次的PlayAround工作坊很難得有機會在台中舉開,而且地點就選在校內,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受邀來台中,帶給我們生活中不同的體驗。這次的課程分三種:「視覺音樂VVVV」、「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短暫收聽」,而我這一次選擇了「短暫收聽」。

說到聲音,不禁想起在我還是孩提時期的時候,我就對聲音這個部分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還記得在幼稚園的時候曾經將音樂盒裡面的零件拆出來,並將不同音樂盒內那塊能夠發出聲音的鐵片相互對調,產生出另一首截然不同的曲調;國小時期有機會接觸到卡帶式的隨身聽,當時也習慣性的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以「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並進行聲音與聲音之間的線性剪接,當然在那時還不知道剪接這個詞彙,只知道這樣可以產生許多有趣的組合、內心感到愉悅。



這次帶「短暫收聽」的這位Patrick老師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很Free Style,一開始上課就請我們將桌子撤到旁邊,並要我們圍成一個圈圈(令我想到參加教會內的團契聚會,通常也是會像這樣圍一個圈),這樣子其實是有助於我們在一個輕鬆自在的環境下進行活動,並且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和力。活動一開始,他請我們閉上眼,聆聽約45分鐘,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並讓我們說說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在這個閉眼聆聽的過程當中,每當一段有別於前一段的新聲音出現時,腦部就會透過以往的體驗與記憶,去建構能夠搭配這聲音的畫面;而相同的聲音持續久了,會感受到厭煩與枯燥,腦部對於聲音的敏銳度也會逐漸降低,但是會發覺自身已完全沉浸在這個環境當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下午的第一個課程,老師要們兩兩一組,其中一人蒙上眼睛,另一人張開眼睛引導閉眼者透過周遭環境行走,在過程進行中不能有任何提示與說話。經過體驗過之後,才深深體會到盲人的感受,真的是很缺乏安全感!因為他必須對周遭的環境提高專注力,才能保有自身的安全,在這個簡單的活動當中,我也體悟到:失去視覺的人,聽覺就是他的靈魂之窗 (電影《聽風者》,2012)



接著,進行到了第二個課程-環境收音(這一部份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份)。老師要大家先收集各種能夠發出聲音的材質,無論是什麼,只要能夠發出聲音的都行,接著試著利用這些聲音去製造出一些節奏、或者單純的讓聲音融入大自然周遭的環境中。接著老師將蜂鳴片狀的收音麥克風,貼在各種不同且能夠共振的材質上,並接上耳機,要我們去體驗看看有別於以往的感覺。在我戴上去之聽後,真的有「WOW!」的感受呢!原來在我們生活的環境當中,有這麼多細微的聲音存在著,只是我們平時都已習慣選擇性地去聆聽,並不會特別去注意到那些微小的存在,這也是Patrick老師一開始讓我們靜下心來長時間聆聽大自然的最終目的吧。



每段音樂,都擁有著不同的情緒記憶,
每一首歌,也能喚起過去熟悉的畫面。
十年之前,你曾記得了什麼?
十年之後,你又忘記了什麼?
在這過程當中,你抓住了多少片天空,又遺失了多少的美好?

最後我們透過這些不同的聲音,組合成一首看似有秩序又毫無秩序的樂章,結束了這一場工作坊。

【講座三】大腦的認知與情緒

【講座三】大腦的認知與情緒

主講者:許麗娟 教授

議題:感性設計的研究法-生理量測,大腦的認知與情緒

時間:11月16日(五) 下午1點半 到 4點10分

地點:昌明樓 4510 教室


作業要求:
1.1000字以上心得報告(文章煩請務必標籤1.【講座三】大腦的認知與情緒.2.學號姓名;勿再增加其他標籤!!!)
2.請寄電子檔至chiashan@gms.nutc.edu.tw

檔案檔名:學號_姓名
信件標題:大腦的認知與情緒_學號_姓名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過去生活中聽說過工作坊這個名詞,但卻不瞭解工作坊內部到底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因此工作坊對我來說是陌生且充滿著迷樣的色彩的活動。於過去從未參加過工作坊的活動,令我非常的期待與興奮,學校這次邀請的工作坊是由國際工作坊Playaround並且舉辦「太空殖民 Space Colonisation」的活動,課程有「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短暫收聽」和「視覺音樂VVVV」三種,由三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者擔任講師。我選擇的課程是「短暫收聽」,雖然課程內容有點令我小失望,但透過這次工作坊的體驗,讓我瞭解到工作坊的那種輕鬆、有趣的創作方式和跨領域的互動交流經驗,由於報名的學生包含其他的學校和系所,在派翠克。麥金尼老師的帶領下讓我獲得很多不同的寶貴經驗。

「短暫收聽」的課程主題為探索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聲音,並透過收音器等相關媒體材來收集聲音,完成後用數位處裡的方式來展現創作。我們生活的週圍充滿著許許多多的聲音,有像是風聲、雨聲或碰撞聲等自然環境中所產生的,也有包含人為製造的聲音如常見的汽機車、打字聲、椅子移動的聲音等等,生活的週遭包含很多不種同的聲音並且聲音持續發出的音效並不短暫,如果全部都接收將會對人體造成負擔,因此我們大腦有意無意的會忽略它們。派翠克。麥金尼老師首先講解聲音創作的目標,聲音創作有些像是資源回收,由於我們生活週遭充滿了許多噪音,但這些聲音也表示我們擁有許多不同素材,讓我們能夠自由探索和發揮,藉由這種創作方式將噪音轉變成人們所能夠接受的創作。派翠克。麥金尼老師也介紹了他收錄的聲音創作,並將作品結合網際網路和GPS座標定位的功能開發網站平台,提供觀賞者能瞭解這些作品的聲音創作要素來自於何處,由長達四十五分鐘的聆聽,包含許多種不一樣的聲音,有像是海浪聲、下雨聲、地洞聲等等,但老實說長時間的單方面接收對人體影響很大,根據派翠克。麥金尼老師所說,單方面長期聆聽聲音而無法回饋,會使人進入煩躁、鬱悶等負面情緒,因此最後能夠以片段式欣賞創作。最後介紹和播放聲音採集的方式,透過影片瞭解就是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創造聲音元素,像是摩擦地板、敲擊物體等聲音。

派翠克。麥金尼老師說聲音創作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們幾乎都是在室內創造聲音,也就是透過人為的方式來完成大自然或想要的音效,相同的聲音卻可以傭有許多不一樣的展現方式,因此聲音的創作可以說是從頭到尾都充滿了樂趣。工作坊讓我有了不同的體驗,可以把它想像成魔術箱子,透過不同領域的討論和探索,由輕鬆的方式產生出許多新奇的創作。

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 Tobias Hoffmann 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 樂恬寶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我覺得非常有趣。就算英文程度很差,有百分之九十都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內容,但感謝助教在旁幫忙翻譯。雖然英文不好,不過我應用畢生所學嘗試與老師溝通,也很珍惜這次可以以英文與外國人溝通的機會。
  首先,樂恬寶老師告訴我們社會關係的重要。麥當娜雖然是個女流行歌手,但她同時也是藉由香煙誘發女權運動的發起者。當時的社會對女性十分壓迫,而麥當娜則打破了這個束縛,她率領一群美麗、時尚的女性,抽著菸上街遊行。於是香菸就成了女性前衛解放運動的首席兵器,它在城市裡到處燃燒,挑戰男人的霸權,散發著蠱惑人心的魅力,同時香菸一詞也從叛逆變成優雅的代名詞之一。由香菸引燃的火焰,最終轉換為女人時尚生活的點綴。由此可看出,大眾的觀點改變的確很容易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再者,老師也說到現今的社群網站、搜尋網站、新聞資訊等,都是以使用者本身為中心圍繞著。它們都會記錄使用者較常遊覽的網頁,進而搜尋時,使用者比較常點閱的網頁類別會排序較前面。也驗證不管是什麼時代來臨,產品都始終圍繞著使用者。
  接著,老師教我們如何在程式裡設定關鍵字,且可以即時讀取全世界有哪些人同時在Twitter這個社群網站發布符合關鍵字的話。而我們利用這個方式結合Arduino板子,並在數位式輸入/出端上接上各種電子裝置,例如:LED燈、LED顯示裝置、喇叭、紅外線偵測、開關或WiFiGPS等各種通訊模組,就能做出千變萬化的自動控制應用。原始構想是希望讓設計師及藝術家們,透過 Arduino 很快的學習電子和感測器的基本知識,快速的設計、製作作品的原型,很容易與目前設計系所學的FLASH, MAX/MSP, Virtool 等軟體整合,使得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更加容易。2012年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曾經就展出智能互聯的「E房屋」,使用者可使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桌機,作為一個遙控的裝置,並對家中電視、空調、燈光、暖氣、電動百葉窗、音響、洗衣機等發出指令,而各種家電用電量情況也可在顯示器上一覽無遺。此外我們還做出可透過網路IP而操控他人使用者的系統裝置,或運用此操作而讓其系統裝置亂數跳動。我認為這些技術就像積木一般,都需經過人們的巧思、排列組合為各類別或任何有意義的裝置。
  科技猛烈的進步,但我認為每一項的核心價值還是在於人,不管是為了生活便利還是為了情感需求。但正面效益與負面效益是並存的,或許有一天人們開始沒有自己的隱私、個人資料也被公開透明化,或是因為這些省時、不費力的便利產品,而使自己的軀體、感官開始退化。所以我覺得有許多方面,大家都需要考慮清楚的,或是應要有足夠的配套措施。

國際工作坊-短暫收聽 心得



當天上午進入教室後,發現Patrick是一位很有藝術氣息的藝術家(曾經是愛爾蘭樂團的一員),從他不拘小節、不穿鞋很隨興地在教室內授課,讓人感覺很放鬆,不會有壓力聽外國講師授課。首先他讓大家閉上眼睛,關上燈後,放鬆地聽他播放了一段他所收錄的作品。整作品聽完後,他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讓大家說出整曲作品撥放了多少時間?結果答案出乎人意料之外,只有2人答對,他解釋原因是,人閉上眼睛後,時間上的計量就會無形中增加許多;第二個問題是大家聽完音樂後的感覺是甚麼?

 

先來說說我聽後的感想,剛開始我聽到熟悉的海浪聲,接著似乎體驗到,原來我坐在一艘船上,感覺離岸邊愈來愈遠,接著遇上了暴風雨,浪也愈來愈大,狂風暴雨中,我似乎聽到金屬的敲打聲,我心想完了!!船似乎出狀況了,茫茫大海中,遇上暴風雨,居然船又出狀況,心裡愈來愈害怕。心裡不斷祈禱,希望可以聽到些讓自己安心又熟悉的聲音,快點遠離可怕的暴風圈,不知顛簸了多久,慢慢風雨聲漸漸小了,船也似乎慢慢靠岸。

 

上了岸後,我聽到腳步聲,走進了屋內,屋內應該很簡陋,又破舊,聽到熟悉的水滴聲,應該是室內漏雨了吧!接著是水管內水流聲,接著是開水煮沸聲,慢慢有青蛙及蟲鳴聲,應該是天黑了。接著出現震耳欲聾的汽車引擎聲、喇叭聲、大到連門都發出震動聲。接著聽到東西燃燒的聲音、鳥叫、猴叫,感覺身在叢林中。接著出現研磨機磨擦地面的聲音(打蠟機?),接著是狗叫聲、門窗玻璃震動、玻璃瓶碰撞聲。不同的鳥叫聲、雷聲、風聲、風吹樹葉逤逤作響、海浪聲等。

 

雖然最後並沒有公佈正確的聲音有哪些,老師問了大家的感想,有人說聽到聲音會聯想到圖片,有人說有些聲音令人厭惡、令人害怕…….,而我的感覺是在我身上發生了一個故事:感覺就像自己經歷了一趟冒險之旅(有點像先被綁架至船上,遇上暴風雨大難不死上了岸,接著被幽禁在屋內,後來逃跑至戶外,接著逃入森林內,逃至民宅求救….),這是我短暫收聽環境音效所感受到的故事。也讓我體會到盲人的世界是那麼的另人沒有安全感,應當好好珍惜我們的靈魂之窗。

 

下午第一個課程,老師讓我們認識他所帶來的共有三種專業級的收音麥克風,下午將進行主動式與被動式環境音收音練習。接著分成三組進行盲人體驗,兩人一組練習,執行的任務是其中一人緊閉雙眼,由伙伴引導你走在人行道上(直走、轉彎、爬樓梯....),過程中不許用語言引導,另一個任務是,閉著眼睛帶睜開眼的人走,遇到障礙物時,睜開眼的人可以給予提示,但同樣不許用語言引導,完成任務後,兩人角色彼此對調。過程中驚險萬分,平常三分鐘的路程,只因視力受限制,到最後需多花3-5倍時間走完,甚至更多。這兩個練習主要是要培養兩人間的默契,當眼睛看不見時,如何用耳朵判斷週遭是否安全,還有對伙伴的信任感。

 

接著來到最第最後第二個課程-環境收音,地點在昌明樓六樓,老師收先要大家先收集有什麼可用的、不同的材質可發出聲音,接著大家就像尋寶般開始挖寶,敲敲打打就像上打擊樂課,這時我才發現,平常看起來像垃圾的東西,其實都蘊含它特有的音感,等著我們去發現。接著老師將蜂鳴片固定在鐵絲護欄上,要大家戴上耳機體驗,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除了風切聲,任何東西與鐵絲護欄接觸、摩擦,都會讓你震耳欲聾。接著蜂鳴片固定在兩根間隔約三米的中空鐵柱上,聲音聽起來就像波濤洶湧的海浪聲,巧妙的是,有人對著圓柱輕輕說話(連旁人都聽不到),耳機裡居然聽的非常清楚,感覺就像小時候用兩個紙杯中間串起一根細線玩傳話筒的遊戲,真的是個非常神奇的實驗。

 

課程最後的練習是被動式環境音的練習,老師要大家show出自己找到的材質聲音,有人利用地磚、有人利用廢桌椅、有人利用鐵管、有人利用大鋼釘、塑膠畚斗、腳踏凹凸不平的木地板等製造出不同於別人的聲音(後來被選為成果發表的集體表演項目);我找到的是曬衣架,與錐狀的排風槽配合,聲音雖然有些尖銳,但調整快慢速度與利用排風槽中空及高低落差的特性,也可以製造出不刺耳的美妙聲音。

 

最後總結短暫收聽一日營的心得:從前只聽過 「環境音樂」這個半生不熟的名詞,絲毫體驗不出其中的學問與奧祕,上完Patrick的課後,教材影片中收音的過程一目瞭然,配合製造聲音與收音的工作人員們專注的神情、彼此間的默契讓我瞭解到,由於他們的用心,讓聽眾能了解原來聲音也是有表情的。不靠視覺的刺激、觸覺的體驗就能打動人心,那就是神奇的聲音。從練習的過程中,我從中學習到到大膽嘗試、用心聆聽、細心觀察、團隊默契的培養,也體驗到這些都是從事環境音樂必備的條件,也很高興能有此珍貴的學習經驗。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工作坊心得


  vvvv是一個混和圖形與文本的一個城是撰寫程式/工具包,不需要親自撰寫程式的圖形化介面音樂視覺化處理軟體,能夠處理2d到3d的影像,看起來與我們的螢幕保護程式或者的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音樂時的畫面雷同,只是這次是讓我們真正的是著去將他做出來。而我認為這個軟體有趣的地方就在於...vvvv的互動性,透過一些設定,以麥克風作為接收端,隨著聲音大小的變化,螢幕上的視覺畫面將會隨之改變。以過去經驗來看,這個軟體確實非常....新奇、方便...,以前要作影片都是透過AfterEffect與premiere來交互使用,甚至要做出互動性是比較麻煩的,在vvvv當中卻只是需要拉幾個東西,設定一下,就可以輕鬆讓畫面與聲音互動。

  整個工作坊的進行過程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壓迫感,只不過...在一開始開啟vvvv時一片灰暗,還以為是安裝失敗什麼的,小小慌張了一下,幸好老師及時解釋這是正常的,全班才比較被安撫一下,老師安排的課程主要是從基本講起,從一開始2d的畫面,加入聲音的接受,最後再加入3d的元素,由簡入繁,好讓我們可以吸收,不過也許是真的不夠熟悉這個軟體吧,我常常有地方跟不上,只好詢問隔壁同學和助教,所幸他們都非常的厲害了,最後還是有做出比較陽春版的作品。

  課程結束後,三個工作坊相互交流,「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那一間,較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利用processing撰寫程式,便可以對全世界的Twitter做關鍵字搜尋,實在是太神奇了!!!!當下馬上聯想的是:如此以一來不就可以搜尋看有誰在講我的壞話嗎!?可惜的是他無法搜尋中文。另外的一間工作坊「短暫收聽」也很特別,在經過講解之後,大家來到頂樓,首先當然被空曠的頂樓環境、視野給震撼了一下,因為平常根本不會來到這兒,此工作坊主要是要對環境的聲音作探討,眼睛所及的物品全部都可以是發出聲音的器具,透過表演者與聆聽者仔細感受周遭的聲音,感受音樂的開始與結束,尤其是表演者,其實他們都沒有約定好由誰開始或由誰結束,透過觀察與聆聽,自然而然的音樂就是會結束。

  藉由這次工作坊的參與,我接觸到很多新奇的東西,對於自己在工作坊製作的東西也非常的...開心,未來希望還能夠多參與相關的工作坊,以增加自己的經驗、視野甚至知識技能的增長。

【工作坊】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


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

2012-10-22
樂恬寶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全自動電子訊號控制的機器,方便的機器服務讓我們像被機器慈愛的保護著,在 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將七天超濃縮成一天的工作坊,來自德國的樂恬寶帶領我們利用簡單的技術,全英文的溝通交流,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媒體應用創作路口。
1944年生產的電腦馬克一號計算機足足有三個教室這麼大,運算能力還比現今的智慧型手機還要低,1967年用來計算太空船發射到月球的超級電腦,運算能力恰等於2011年生產的智慧型手機。隨著網路的普及,許多應用也隨之而生,例如透過網路可以隨時看見家裡的動態、操作家中的電器、與遠方的親友交談等等,網路社群的興起也創造出新的人與人互動模式,資訊的傳遞也變得相當快速。在這個工作坊裡面,我們學習並且利用網路建構物聯網,電腦能從社群網路服務中得到訊息,使用兩套免費軟體“Puredata“Processing”
l   “Puredata是一套免費的圖形化程式介面,讓我們透過滑鼠,移動、拖曳、連結,就能產出程式,help裡面有詳盡的範例,都可以直接複製使用,主要使用在音樂創作、圖形編譯互動,設計師使用他可以不必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因為他相當的直覺操作,但也是要記一些些指令,比起其他程式要達到相同的功能的話只是冰山一角,有利於創作。
l   “Processing”比起“Puredata需要寫一點點程式,但是與其說是程式,還不如說是物體形狀的英文單字,設計師能直接從範例中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圖形,利用程式的可變及重複性,輕易的就能創造出美麗的圖案,是一套入門的語言,讓設計師產生信心的程式圖形編譯軟體。
並且運用Arduino與其他電器裝置橋接,例如紅外線發射與接收器、LED燈、喇叭、馬達、開關、溫濕度感測器,相當容易的結合網路與現實上的互動,以往這樣的方式是需要極強大的技術與成本才能夠辦到。

約五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實體做出在Twitter即時讀取全世界人發出的關鍵字,並利用此訊息與其他裝置橋接,在地球的每個人,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登入Twitter帳號,並且打出我們設定的關鍵字,在台中科技大學4212教室內的互動裝置就會啟動,充分發會物聯網的精神,此外我們也建立了一個多人操控同一台電腦的音樂共同創作的機制,只要簡單查出電腦中的IP,給他人連上此電腦,就能夠同時間利用“Puredata讓電腦發出不同的混音,每個人都能夠共同使用,相信在給我們更多的時間會有更棒且令人驚豔的數位創作。因為接觸到新的媒介,所以獲得新的能力,我們要好好享受新媒介所帶給我們的力量,最後很感謝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有這樣的計畫、多媒體設計系負責的老師、同學及工作夥伴們,讓這次的活動圓滿達成。

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短暫收聽


這次可以參訪國外的工作訪真的要感謝老師,對我來說,這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一開始大家都聚集在教室裡,感覺人真的很多,緊接著老師們的開場完後,同學們便前往各自的教室去上課,突然發現,這堂『短暫收聽』,來報名上課的同學還真少,大概不到10個學生吧,這堂課還真的是爆冷門阿。

老師一開始看到人那麼少,他反而覺得比較好,因為人少比較沒有壓力,他還能很舒服的教學,老師就請我們把桌子移開,變成只有椅子,圍著老師成一個圈圈的上課方式。讓我覺得國內跟國外老師的差別,我們國內的老師,上課的模式一直都很制式化,不外乎就是『老師講課,學生給我仔細聽好,順便在下面做好筆記,下堂課我會考,你不聽給我試試看,不然我就當死你』這種充滿壓力的方式教學,國外的老師,就讓人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很自由,很放鬆,可以隨意跟老師發表自己的感受與意見。

由於這堂課主要是收聽周遭環境的聲音有關連,一開始老師便在教室找來找去,剛開始還不清楚老師在做甚麼,後來才知道老師在找空調的開關,『因為空調太吵了』,會影響到接下來的上課,老師一關掉,整個教室瞬間靜了下來,我這時才發現,原來我們平常待的教室原來是存在這種噪音阿。接著老師便開始向我們撥放環境音來仔細聆聽,在這整段的環境音效裡,有些聲音是我們很常聽到的海浪聲,鳥叫聲等這一類的大自然的聲音,但是有一些聲音卻是聽到、但你卻不清楚他到是甚麼發出的聲音。

老師後來有跟我講解說,當你聽到你不熟悉,或是不確認的聲音時,你的大腦便會開始思考,開始去組合,這是由什麼東西所發出的?是用敲打所產生?還是用摩擦共振所產生出的聲音?當我在閉眼聆聽時,我會發現我的專注力集中在耳力上,會聽到比平常還要更細微的聲音。這就是老師想表達的一點,焦點著重於聆聽,讓大家藉此認識人們最重要的感官之一。不過閉眼聆聽也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會太舒服導致容易恍神。

這次的工作訪,讓我深刻了解到環境的些微音效對我們的重要性,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除了主要的旋律音樂外,任何的環境音效也是必要的,如果沒有了音效,整體的感覺會很怪,平常只要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聆聽,可以發現很多平常就已經存在,但是沒有仔細去感受到的小聲音,如果能夠常常這麼做的話,或許能夠發現平常所不能發現的事物。

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 - 心得

很開心能夠參與這次的Playaround以「太空殖民 Space Colonisation」為主題的國際工作坊,聽起來很科幻,每個課程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意,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創作者們擔任講師,這是讓我最期待的地方,也很開心剛好參加的課程是自己想上的視覺音樂,學習的軟體是VVVV,而VVVV是一個圖形化的編程環境,簡單的原型設計和開發的媒體藝術裝置,被設計成便於處理大型媒體,而動態圖像、音頻和視頻,同時可以與許多用戶互動,建立一個基於時間線的視覺音樂創作的哲學和概念的方法。

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軟體感覺很新鮮也蠻神奇的,一開始的介面,一片空白以為沒有安裝好,沒想到已經正式開啟他了,則麥克風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播放音樂或是發出聲音這些物件接收到後就會有所變化,如果接收不到聲音就看不到物件的變化,一開始還不太懂VVVV製作的方式,一步一步跟著paul做,但是實在講得太快了,只好請教助教跟同學,才能順利讓我跟上進度,一直不停的加入函數和改變參數,讓工作區慢慢連成樹狀圖,即時模擬也能看到效果,感覺需要一點點程式的邏輯,有邏輯的分類,不然畫面看起來不會亂七八糟,要修改時才容易找到,而他的變化實在太多太多,今天Paul主要是讓我們感受從基本的再變到3D然後到貼圖的變化,改變他的質就能讓物件運轉的速度改變並隨著節奏的快慢讓他的視覺變化所呈現的感受都不相同,但在製作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聲音」,麥克風設定的值常常會影響物件變化的大小,當他沒有反應的時候,都誤以為哪個地方做錯了,只好不停得請教Paul,最後才發現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麥克風設定的值,影響物件接收後的反應,雖然時間很短,還好最後有把成品做出來,也很喜歡自己的完成品,不過看久了真的蠻像螢幕保護程式。

課程結束後還去看另外兩個工作坊的成果,也覺得很奇妙,「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看見同學透過Twitter,在自己的Twitter po文打上keyword和ip就能被搜尋到,還能製作出一套可以透過網路控制的系統,發出刺耳的聲音,感覺挺不舒服的也覺得我們無時無刻都被監視著,這世界真的沒有隱私了阿。另外「短暫收聽」主動與被動音景聆聽,將我們回歸到最基本面,探索環境的聲音,在地板上的木板,以及椅子、筆都變成打擊樂器一般感受這些聲音,這樣的方式讓人覺得很特別,沒想到生活上最平凡的木板、椅子都變成聆聽的音樂。真的是很難得的經驗,期待下次還有很多有趣的工作坊,能夠從中體驗不同的樂趣,學習到不同的媒體與經驗。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工作坊】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 - 心得


在知道要參加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的時候,喜歡跟外國人交流的我非常的興奮,也一直期待著工作坊的來臨。很開心地在三個不同組別中,選到了自己想學的4V4V是一個很特別的視覺化編輯軟體,它雖然是一套圖形化程式語言,但我們不需要寫程式,而是透過物件(object)導向的模式就可以編輯。接著搭配上不同的音樂、聲音、節奏等等,就會產生不同的變化。這不禁讓我聯想到Windows Media player4V當然也可以當成VJ的表演平台,也能夠架構多個使用著同步互動的環境。它不算是完全的開放性源碼,可是它可以免費下載與創作分享。

Paul在課堂上一開始先播放了一些他的作品,看著音樂和視覺化圖像的巧妙搭配,無論是螺旋狀還是煙圈(水波)都很有趣,也讓我對4V這套軟體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不過,大概是因為這次的工作坊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導致Paul上課的速度有些快。也因為設備不足的關係,上課投影的效果沒有很好。我們只好一直不斷地在課堂上呼喊Paul,請他再一次的教學。我們在一張淺灰色的工作區中不斷地加入函數和參數,並對照旁邊的即時模擬,讓工作區慢慢組織成一個龐大的樹狀圖,接著再加上個人的創意和圖片塑造出有個人特色的4V作品。對我來說,4V轉換成3D模式後和Autodesk 3dsMAX有那麼一點神似,只是3dsMAX需要render才會有動作。我慶幸自己英文沒有退步的太多,Paul上課的內容大致上我都聽得懂,偶爾也可以充當小小翻譯當同儕和Paul之間的溝通橋梁,很高興大家都能跟著Paul的腳步慢慢完成自己的作品。Paul說,通常他們舉辦的工作坊至少都會有三天到六天不等,所以只能將基本的教給我們,也期待我們之後自己摸索並創造出更多樣化的美麗作品。

在這次的工作坊的尾聲中,我很高興Paul和助教都說他們很喜歡我的作品,我也很意外的被選為4V這組展示作品的兩位同學其中之一。要在這麼多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們、PatrickHoffmann兩位老師、主任和院長面前述說自己的作品概念與發想,讓我十分緊張。不過,也因為這樣的過程也讓我對這次的工作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完作品之後,我們也參觀了由PatrickHoffmann帶領的兩個團隊,「短暫收聽」和「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短暫收聽的部分,透過基本錄音器材的收集,發現了我們平常不會去特別注意的小聲音,很有趣也很特別,是會令人掛著微笑的與讓內心平靜的一種另類「大自然創作」。而在「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的部份,他們利用arduinopuredata以及一些電器小零件製作出一套可以透過網路控制的系統,雖然偶爾發出的聲音有些刺耳,但能透過twitter的關鍵字和抓取他人ip來控制與製作這點,著實的令人驚奇!

最後,參加這次的工作坊後,我明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只要是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創作領域並發自內心的去喜歡它,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藝術創作都會美得令人震撼!」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工作坊心得


  VVVV聲音視覺化軟體跟想像中的差不多,因為我一直想在影片上面做發展,但影片有時常常缺少了互動性,對於某些使用者可能會覺得泛味無聊,而VVVV這套軟體讓影片有了互動性,可以使用麥克風做為輸入端,讓使用者一邊製造著聲音一邊欣賞著影片,但不得不說其實我覺得這技術非常適合使用在像夜店這類要音樂、燈光、氣氛的場所,這會像是種街頭藝術的表演,但即使今天我們不使用它的互動性它仍可以帶來許多的便利,以往我們用AfterEffect做影片,如果想要配合背景音樂來做變化需要配得非常辛苦,甚至還要高等配備的電腦才可以達成,當然可以到premiere使用speed duration的功能配起聲音會快一些,但想再更改特效又得回到AfterEffect下更改,無法很即使性的做變化,為了配合聲音這部份做完一段影片都不知道多久了,那時看到VVVV做出來的影片有總莫名的感動,像是看到了AfterEffect的簡易化外掛一樣,這套軟體雖然是用程式在編寫的,但是它是使用指向式的,自己不需要懂怎麼寫,只要把它內建好的參數做連結就好了,只要有些程式基礎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不過VVVV也有它一個滿大的問題,不知它這是屬於BETA版還是什麼版本,他做出來的東西在輸出這功能上並非完善,雖然說可以算出一格一格的圖片檔再事後用像AfterEffect的合成軟體合成影片,但相對的很吃資源,而且Paul他自己也是使用側錄軟體來做影片輸出的,感覺這是它美中不足的地方,而且它的介面沒有”x”的關閉鈕,有時不小心按出什麼視窗都只能讓它放在桌面上佔空間,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它是一套很好用、很方便的軟體,我相信以後我還是會繼續使用這套軟體來做影片或是互動投影類的事。
        真的非常的開心這次能夠參加這樣的工作坊,得到了我想要的知識,我相信三個工作坊都是非常不錯的,雖然另外兩組的東西我去看了還是看不太懂在幹嘛,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當初把另外兩組放在VVVV後面的原因了,但大家結束時都是一個受惠很大的感覺,我相信大家都在自己的組別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是得到了更多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滿心期待著下一次的工作坊,我相信這類的課程可以提升我們學生的能力,讓系上素質更為進步。

【工作坊】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 - 心得報告


VVVV是一個開放原始碼,不需要寫程式的圖形化介面音樂視覺化處理軟體,能夠處理2D甚至是3D的圖像,並且透過與音訊連結做出視覺呈現與變化,呈現的效果有點像是自己電腦常見的windows media player在播放音樂時所播放的畫面,但是透過VVVV能夠做出更多元的畫面變化以及更自由、隨心所欲的音樂視覺表達,檔案小易攜帶、開放原始碼免費下載、透過圖形化介面不需撰寫程式讓使用門檻大幅降低、擁有多項2D3D功能讓做出的東西具有強大豐富性,如果想要免費製作音樂視覺化那我想VVVV絕對是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優先首選。

4412的教室裡頭,老師先用了一大串的英文自我介紹,雖然英文自認還好,但是聽力完全跟不上說話速度的當下完全聽的是一頭霧水,幸好一旁有助教幫忙翻譯,剛開起VVVV看見一整片的灰色還以為電腦有問題、不然就是軟體壞掉,沒想到老師表示是正常的,著實讓我愣了一下,透過滑鼠左鍵CLICK連擊跳出程式選單透過鍵入和選取來取得自己要使用的功能小方框進入畫面中,接著使用滑鼠右鍵CLICK連擊跳出函數的記憶體位置用來鍵入需要的數值或字串等,接著透過每個小方框所擁有的點與其他小方框的點作連結,就達到了程式的連接與溝通,當下使用的時候真的覺得十分便捷,每個小方框上頭的連結點還有備註功能而且點選的當下還會跳出與其他小方框做連結的可能性,讓使用者不至於連結到錯誤的函數或者是無法使用的函數的這個防呆措施真的是太優秀,完全不怕連結程式時連接到無法使用的程式而導致錯誤,一個專案只要透過小方框與小方框的程式做連結然後互相傳遞函數接著導入視覺顯示,不過在製作的過程中常常跟不上老師的進度實在是讓人挫折很大,VVVV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由於本身屬於開放原始碼也因此定義的嚴謹度較低容易造成程式崩毀,不過只要時常存檔就可以避免悲劇,但有個更嚴重的問題,畫面的辨識度很低,方框主灰色、字體黑色、背景淺灰色,導致坐在後頭一點的位置就什麼都看不到了,一度因為不懂程式而導致效能過度耗損呈現當機而求助老師,老師很親切的指出了問題,這段溝通還差點聽不懂,好險沒漏氣,後來的兩個成品老師都覺得很有趣,不過其中一個我是亂調調出的,沒想到透過運鏡也可以達到如此有趣的效果。

這次的工作坊,十分幸運的選到了想參加的視覺音樂VVVV工作坊,主持人是保羅 普登士,對於這次的工作坊其實倍感壓力,如果有所得到勢必有所提問,而老師是外國人這點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挑戰,也在與老師的互動中了解了VVVV的某些函數意義,也覺得自己的英聽該加強了,這個VVVV的使用方式與目前正在聽課屬於『物件導向』的Object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因此對於Object的想法突然有所突破,這次的工作坊學到了預期學到的VVVV也做出了自己也覺得很漂亮的成果,甚至在物件導向上的概念也有所突破,這次的工作坊所獲得的技術與想法遠遠超過起初預期的,而其他組別的工作坊也有者很有趣的意思,不管是讓『慈愛的機器眷顧著』的電腦溝通與取得資料技術或者是『短暫收聽』傾向思考與想法面的議題都是很棒的工作坊,期待下次能有更多有趣的工作坊參加。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講座二】臉部情緒辨識的原理與平台操作

【講座二】臉部情緒辨識的原理與平台操作

主講者:許富淞 老師

議題:感性設計的研究法-行為量測,臉部情緒辨識的原理與平台操作

時間:10月29日 下午1點半 到 4點10分

地點:昌明樓 4510


作業要求:
1.1000字以上心得報告(文章煩請務必標籤1.【講座二】臉部情緒辨識的原理與平台操作.2.學號姓名;勿再增加其他標籤!!!)
2.請寄電子檔至chiashan@gms.nutc.edu.tw

  • 檔案檔名:學號_姓名
  • 信件標題:臉部情緒辨識的原理與平台操作_學號_姓名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感性設計的研究法-情緒資料的探測


感性設計的研究法-情緒資料的探測


唯有了解目標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才能做出好的設計,不管是實體的產品或是虛擬的應用程式、媒體動畫等都應該仔細思考,為誰而設計。設計師最常犯的錯誤是想像目標對象應該有怎麼樣的行為,不經過調查、訪談、觀察、研究就認定,產出失敗的設計,別人根本一點也不愛使用,甚至令人感到生氣。舉例來說在課堂上,我們分小組討論什麼樣的方式,讓老人得到娛樂。有一組人舉出的例子是,老人行動緩慢,通常都不愛動,因此我們要設計一款簡單的遊戲,讓老人在家裡面幾乎不用動就可以玩遊戲。現今有太多醫學報告,研究指出,讓老人感到快樂,身心健康的方式就是多多讓他們動。

一位設計師要能提出使用者真正的問題,透過仔細的觀察人類的生活,留意周遭的環,但質性研究難免會將觀察者的主觀意見帶入,在此張老師使用組合式三角形驗證流程,讓觀察後的結果可信度提高。首先要了解當地人的喜好使用快速民族誌,利用文化訪談過去的事蹟,並從過去的脈絡中找出規則,實際的操作方法則是透過受測對象找出喜愛的網站,同時間也使用了訪談法、畫圖、日記、放生思考等方法三角驗證,重點不在於使用的方法,是在如何想到用這些方法得到想要的結果,我的推測是張老師以自己比較專長的部分切入研究之中,用自己比較擅長的地方帶入分析。我認為這個方法中有一個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上網,搜尋的方式也不是每個人都很會搜尋,利用不同瀏覽器搜出來的結果也都不一樣,如果此篇文章實驗結果是成立的,那如何評定受測者的搜尋素質?此外主觀的認為畫圖還蠻難表達的,因為雖然曾經有受過畫圖的訓練,但真的要我畫出看過的畫面,真的挺難的,或許這樣的疑問是我還沒有操作過的原因吧。

演講及文章有提到一個重點,如何讓受測者在知道自己是實驗對象後,還能不影響做決策。星巴克在美國有做一項調查,大部分的美國人被訪問時都說自己只點黑咖啡,但星巴克銷售統計結果,最多的卻是有加糖和牛奶的咖啡品項,很有趣的一篇報導,雖然時間很久了但我還深深的記得。人們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因素而不去告訴你真他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或是他們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因此要在最低影響受測者的情況下,才能獲得較好的質性資料。有了資料以後,要如何去處理資料也是一個重點,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主觀意見排除在外,並且從雜亂中找出規則,在方法論書中有提到,如果沒有明確的規則,就自訂一個規則給他,經過初步的分類之後,就擁有一個大致的方向,再進行編碼,藉此抓出文化的脈絡。我覺得學問的方法很多種,各個方法之間又都有相關之處,在我們研究所目前階段,應大量閱讀文獻,以作為未來選擇研究題目的根基。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工作坊】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

PLAYAROUND國際工作坊

***參加電子藝術與數位環境國際工作坊
未參加者,視同缺課!

作業要求:1000字以上報告

第五周編碼練習

https://www.dropbox.com/s/bzw76vgnq80ypen/18014101%E7%8E%8B%E8%81%96%E8%8A%AC.docx

編碼練習

https://www.dropbox.com/s/wypfit8ucldbhwv/18004109%20%E5%BC%B5%E4%BF%AE%E9%8A%98%E3%80%90%E9%96%8B%E6%94%BE%E6%80%A7%E7%B7%A8%E7%A2%BC%E3%80%91.docx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第四週-講座心得


張岑瑤教授的演講給剛進研究所碩一的我們很好的建議,並且用自身經驗製作高低潮曲線的圖表,讓我們了解將來做研究時會遇到瓶頸的低潮點,適時的紓壓,找出原因並解決問題,不要讓自己一直困在瓶頸中,要跳脫出來才能找到問題,而且要不停提醒自己回頭去看當初做研究的初衷,不然很容易偏離的主題,早點設定方向,開始去閱讀相關文獻及相關的研究方法,了解每個研究方法都有原因,將目標由大方向縮成小範圍,再加上自己的擅長及興趣,或是自我突破,找出適合的研究議題。
研究所兩年真的不長也不短,也有別以往求學的過程,現在看似才剛開始,步調卻是非常緊湊的,除了閱讀相關書籍,也得補足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斷的自我充實,確定方向設定目標並執行,對時間的掌握及安排規劃更顯得重要,未來的兩年能有甚麼樣的收穫,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努力,相信這些對未來都會很有幫助。

而張岑瑤教授的論文中,透過網頁設計介面了解用戶的情感體驗。則情感體驗是通過使用者內在的情緒,了解對產品的認知,不再只是對功能的訴求及概念的行銷,競爭的焦點取決使用者的核心文化及情感內涵。而教授運用多種網頁設計介面讓使用者選擇,從這個實驗中,可以推測出使用者的個性及喜好。研究方法也有別於一般的問券調查法,利用放聲思考法,可要求使用者清楚表達他的行為思考,而情感探測方法結合了民族誌與文化探測,則民族誌著重於整體非個人,通常以記錄片的方式呈現,在質地研究中,普遍被應用,來調查族群及使用方式,再以使用者為中心進行深度訪談,使設計師能夠評估使用者對於此項設計喜歡與否,並從中獲得相關問題更深入的了解。也透過數據的參考,使用問卷調查法及察法,取得使用者的經驗,反映在產品設計當中,可使產品符合使用者期許,過程中,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再透過資料分析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如此一來,提高情感設計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使用者的使用經驗,給設計師往後設計的一個參考依據,設計出讓使用者使用起來賞心悅目的網站。

感性原意為對於某一個產品所產生的心裡感覺與意象,現在已成為設計的趨勢,現今產品設計過程中,以「人」為主體考量的設計思考已開始被注意,設計師需要考慮的,不再僅是創造性,還有產品對使用者所帶來的情感,藉由設計師隱喻或暗喻的手法,讓產品滿足使用者情感的需求,觀察並了解使用者實際的使用情況,可使產品成功推展並替使用者解決問題。

第四周-講座心得

  首先張岑瑤博士分別為我們講解質性研究的三大特點以及專題研究有基本型、特定型、應用型的三大方向,並一一向我們解釋這三大方向的定義,讓我們可以思索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及方式。
  張博士講到Experience design = Emotion + Intuition in art + Design + Usability,這與諾曼博士提出的本能設計、行為設計、反思設計,都可以讓我們探討情感設計與經驗設計之關連性。Emotio可以認為與反思設計n相提,Intuition in art則是與本能設計,最後的Usability與行為設計較為相似。而在我認知的Design卻是較糢棱兩可,我認為它可以偏重Intuition in artUsability,兩位曾經都有提到過「紀念品」這種東西的價值,諾曼認為漂亮的東西當然會影響到一個人是否想要收藏,透過反思便會與此樣物品產生情感上的連結,而張博士認為可用性也是會影響購買慾的因素之ㄧ,顯然諾曼後來較偏向Intuition in art,而張博士較注重於Usability。其中兩者的差異,我認為與東西方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食物就是兩個文化差異的指標,例如中國人可以把豬分成豬肉、豬頭皮、豬耳朵、豬腳、豬心、豬肝等,但西方人卻只吃豬肉的部份。所以為什麼紀念品的主要客群都是異國人,本地人較無法有購買慾?就是因為現在的紀念品都偏向形象設計、紀念性,較少注重功能性的設計,這樣的結果都會變成被收起來的命運。
  張博士也提出了與諾曼博士相同的省思,他們都認為問卷與民調都是不實用的,真正的設計師都應該要自行發掘問題。因為很多使用者都無法確切知道自己的需求,再者有許多人無法單靠詞彙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張博士提供很好的辦法,她以繪畫的方式來回覆測試,因為不同於確切的文字,它所能擁有的面向較多元,並且也跳脫年齡上的限制。我們可以藉由繪畫回饋來觀察測試者的背景、情緒、喜好、個性等,再者可以透過圖片與受測者的情感相互交流,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方式。
  在專題研究方面,張博士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資訊。所有的研究都一定有被忽略的部份,我們可以試著找出這些研究的矛盾點,並且解決之。設定主題的時候,必須先訂定要以什麼角度去探討,並且所有的資料都要跟這主題、研究目的有關,這樣才不會迷失於大量資料中而偏離主題。

18994201 講座心得

«聽講心得»
感謝張老師傾囊相授,將撰寫論文的心路歷程、步驟、應注意事項敘述的相當詳細,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再度進入學校繼續自己未完成的興趣,對我來說已經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毅力,過程中感受到專業的相關資源與學習的環境比起當年,實在是豐富太多了,如同張老師所講,手中收集的資料該如何分類、歸納、篩選何者才是適用於論文中作為參考文獻,對我來說才是最大的挑戰;撰寫過程中真的就是如同張老師所講,寫到一半回頭檢查時,總是發現愈寫愈偏主題,也因此常會發生無法跳脫瓶頸、情緒愈來愈多的狀況,聽完演講後,相當佩服張老師求知的熱誠與毅力,除了學位論文的壓力,還需要克服日常生活環境的變遷與語言上的困難,也點醒了我,自己的問題根本不算甚麼大問題,應當參考張老師的建議,過程中需適時的回顧自己所寫內容,當發現論文方向愈來愈偏離主題時,應當趕快回到原點,重新檢視自己題目最初的研究議題方向目的是甚麼,才能儘早回歸正確的方向。

第四周-講座一 感性設計的研究法 情緒資料的探測


此次的講座一開始教授卻沒有文謅謅的直接探究論文之內容,而卻是先行分享它自身研究的經歷,並且利用了一張圖表來突顯從一進到碩班所會面臨到的高低潮,相當貼切我們就如一開始該如何去擬定研究題目且必須配合研究室之方向但又不失自身的興趣方向這,對於僅僅只開學三個禮拜的碩一新鮮人我們來講相當之受用。另外也提到研究所之課程相當之緊湊,在這短短的兩年當中,每個人都必須相當快速的自行擬定好目標並且執行,且仔細的思考自身不足之地方補足並且充分的運用時間與安排規劃以上這都是我們必須持續不斷的去學習課程!

接續教授開始與我們探討論文的內容,由於先前讀過論文內容,因此大致上了解研究者的方向及研究內容,論文中提到了情感探測法,教授利用了民族誌及文化探測與情感探測法作為結合,並且在受測過程中也同時利用了訪談法、日記法、放聲思考法、創意繪畫法及情緒板等讓使用者自行記錄,使得設計者能夠更加了解使用者在瀏覽同時的情緒以增加使用端與設計端情緒間溝通的橋樑,並有效的提供給與設計師在未來情感設計的來源,在這其中較為特別的是教授使用複合式的探測法來進行研究,利用多個個案來進行交叉比對及分析,以增加對使用者的了解,但在質性研究中最有可能出現信度以及效度的問題,在此研究中採用了三角驗證法來檢驗不圖資料來源的一致性及統一性進而提高結論之效度。最教授提到使用者經驗對於設計一個互動性的產品來說,有著相當大的的影響,在做感性設計時,不會先去看使用者而是做一個經驗給使用者,而要怎麼將動作設計出來,就是要多觀察,並記錄,當設計不再是以功能為主時,要怎麼為使用者創造經驗讓使用者體驗,這皆是網頁設計師需要考慮的。

感性設計的趨勢已經成為現今研究的趨勢之一,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品訴求能帶給使用者情感上的寄託,不管是幽默的、有趣的、溫馨的、負面的、撫慰的…產品可以呈現需多不同的故事、意涵與寓意。因此,在設計中,回歸到使用者/觀者的感性層面是必要的,換而言之,欲追遡設計帶給人類的核心價值,感性體驗有絕對的份量;即便科技日新月異,科技終究是個工具並始於人性,透過人文藝術與科技的整合趨勢,更凸顯出由Emotion來主導設計的重要,讓設計推進至形而上的層面,提升其內在層次,讓互動更貼近人心。

第四週


這是我成為碩士後的第一場講座,演講者是張岑瑤助理教授,手中拿著還沒讀完的論文忐忑不安,張老師深怕我們對於太深的議題尚無法吸收而前半部稍微淺談了下做研究的生涯,也因此讓我感到稍稍安心了些,研究生生涯的第四週,對於目標、方向、領域、方法仍然是朦朦朧朧存於虛無飄渺中,聽了張老師研究的過程不管是過程的甘苦談或者是分析與研究的想法,都覺得是十分寶貴的經驗,短短的兩年要體驗的事情太多,是否能夠達到自我的期許尚不得而知,但是只有打起精神向前進!

        張老師的研究論文"EMOTIONAL PROBES" AS A USER-CENTRED ETHODOLOGY FOR DESIGNING EMOTIONALLY-ENGAGED WEB INTERACTION,主要探索對於網站設計的美學與實用性間的平衡以增強使用者的體驗,透過”EPs”設計一套流程藉此創造一個設計師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橋樑,透過了幾項辦法,(1)研究執行前後的會面訪談,必須要尊重參予的受測者,在執行前的會談中的過程讓使用者了解整個研究過程並且觀察使用者心智寫下需要注意的筆記重點,而在執行後的會談中,務必使使用者毫無保留的詳細描述研究過程和遇到的問題,(2)日記觀察法,藉由觀察使用者在受測期間的筆記紀錄了解受測者的想法與感受以達到深入了解,(3)創意繪圖思考法,並非所有情緒與感覺都能夠用文字輕易描述,而此時透過圖像來描述使用者情感心智還有想法能夠得到在訪談與日記中無法得到的資訊,(4)放聲思考法,使用者在操作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步驟透過『心到、口到』來了解使用者如何操作使用與原因也確保使用者於研究的過程中操作的正確,(5)情緒板製作,透過文字、字型、配色、圖像、影音的搜集於一張圖表上,分析圖表找出共同性與了解使用者心智思考藉此找出使用者的喜好與習慣,藉由以上五種方法獲得的資料,配合三角理論交叉比對,從中去除掉雜訊並且尋找出介於功能性與美學設計和介面設計之間的關連性,藉由獲得的資訊提供設計師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了解使用者本身的期望與需求,也創造出一套新的情感探測工具以利設計師與使用者使用。

        設計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問題,找不到的功能等於沒有功能,忽視掉「空有華麗外表卻毫無功用性的設計產品」,一昧追求著外在表像是現今不少設計師的盲點;也總是有人在想著如何讓設計的用品的功能性更強,卻忘記了縱使功能在好用,如果使用者找不到這功能那是否就等同沒有這項功能的存在?縱使功能在強大,如果使用者不能良好的操作這個介面那是否也等同沒有這個功能的存在?在外觀美學與使用功能性與介面設計上獲得一個完善的平衡點,將會使設計出來的產品更得使用者的青睞,因此深入了解存在於無形中的情感價值與使用者的情緒反應將會是設計師們共同需要努力的課題。